時間是誰?蘇頌。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結構和現代鐘表很相似。水運儀象臺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上面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聲的擒縱器。蘇頌。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那么,時間是誰?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時間不曾為誰停留

時間不需要發明。宇宙誕生那一剎那時間就開始向前走了。它和宇宙同時產生。從宇宙誕生開始,過了幾十億年,地球上才有生命。距今十多萬年前才有類人生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士兵為了看表方便,把表綁扎固定在手腕上,舉起手腕便可看清時間,比原來方便多了。1918年,瑞士一個名叫扎納·沙奴的鐘表匠,聽了那個士兵把表綁在手腕上的故事,從中受到啟發。經過認真思考,他開始制造一種體積較小的表,并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用以裝皮制或金屬表帶,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從此,手表就誕生了。

望采納 謝謝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誰

蘇頌。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結構和現代鐘表很相似。水運儀象臺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上面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聲的擒縱器。

蘇頌。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這個儀器能報時打鐘,結構和現代的鐘表很相似。水運儀象臺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上面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聲的擒縱器。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后徙居潤州丹陽。北宋中期官員,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

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及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時間研究是誰提出來的

世界上現在的年,月,日和時間是這樣來的、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歷法——公歷,起源于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以此為根據,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歷。

埃及的太陽歷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回歸年)相比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準確了。但時間一長,比如經過730年,歷法上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推進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顛倒過來,那就“后果很嚴重”了。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重新編制歷法。凱撒主持編制的歷法,被后人稱為“儒略歷”。

儒略歷法對埃及太陽歷中每年約四分之一天的誤差,作了這樣的調整:設平年和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年置1個閏年。并規定一年分12個月,單月每月31天,雙月每月30天,變化的一個月選在2月,即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

時間創始人

這個是難以考證的,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原始社會時的古人類就已經有結繩記事的習慣,也就是說人類的智力開始啟蒙時,就對時間有了概念,日出日落,春去秋來,人類從開始用火時就習慣了并掌握了作息規律,可以說那個時候就有了時間的意念,而后就有了時間的名詞。而具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國來說,傳說三皇五帝時期就產生的二十四節氣更加說明了古人對于時間有了精確的區分,能夠通過對時間的把握來從事農耕。

如果提到時間的深更刻概念,就不得不提到的是”空間“,首次將時間和空間進行區分的是愛因斯坦,提出時間的流動理論,在宇宙空間和時間宏觀概念下,證明了宇宙星系的起源和終結。而當代的集大成者是史蒂夫霍金,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上更進一步,通過證明黑洞的存在,演繹出宇宙的終結,從而演繹出時間的終結。

時間是誰定義出來的

時間是同宇宙一般客觀存在的

所以時間不能被發明,只能被 發現;

猶如珠穆朗瑪峰,能說是被誰發明的嗎,只能說是被人發現的。

發現

誰發現的,個人覺得最早的不是人類,在人類進化成為人類前,很多動物都經歷著晝夜變化和四季輪回,

所以時間只能說 作為一個概念是被人類提出來的。

以上就是時間是誰的全部內容,最早利用太陽來計算時間的工具是日晷,從原理上講,日晷是一個帶有指針的水平或垂直的平面,這個指針可以是一根細桿,也可以是一個豎直且鋒利的面,它能夠將太陽投影到一個帶有時間刻度的表面上。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